【焦點數據】中國人口紅利減弱 官方指不必過度解讀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19/01/21 15:50

分享:

分享: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新增人口數量較上年減少,人口出生規模連續第二年出現萎縮,出生率創歷史最低,60周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創新高,勞動人口數量也出現首次下降。

截至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以及海外華僑)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比2017年新增人口737萬減少200多萬。

人口出生規模連續第二年出現萎縮

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2017年出生人口約為1,723萬,2016年約為1,786萬,人口出生規模連續第二年出現萎縮。而且,2018年出生人口減少200萬的規模較去年約60萬的減少規模大幅擴大。

2018年人口出生率為10.94‰,是1949年以來歷史最低值。 2018年死亡人口9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

勞動人口數量出現首次下降

從年齡構成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創新高。具體來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9,729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64.3%;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

勞動人口數量也在2018年出現首次下降。數據表明,2018年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586萬人,相比2017年末的全國就業人員77,640萬人,為最近多年的歷史首次下降。勞動就業人口下降,說明勞動參與人口減少,這意味著未來勞動成本還會快速提升。

性別比例失調 城鎮人口增加

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1,351萬人,女性人口68,187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4(以女性為100)。男比女多3,164萬人。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83,13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9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56,401萬人,減少1,260萬人;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個百分點。全國人戶分離人口(即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86億人,比上年末減少45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41億人,比上年末減少378萬人。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 人口負增長時代即將到來

最新數據表明,中國的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2016年「全面二孩」放開後,出生人口攀至1,786萬、創2000年以來新高,但接下來便出現連續下滑。

2019年1月3日中國社科院人口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19》指出,長期的低生育率會導致高度的老齡化和人口衰退,從而給社會經濟帶來多重挑戰,中國人口負增長時代即將到來。

該報告指出,對於生育率轉變非常迅速的中國而言,如果低生育率不能很快得到扭轉,將會面臨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峻的局面。

根據聯合國中方案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從2030年開始進入持續的負增長,2050年減少到13.64億,2065年減少到12.48億,即縮減到1996年的規模。

但如果中國總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出現,2065年人口減少到11.72億,相當於1990年的規模。

官方回應: 要長期觀察 不必過度解讀

對於中國人口負增長、人口紅利消失的言論,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今日回應稱,2018年中國人口保持正增長,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其中相當比例是二胎,這個數字是很可觀的,而且勞動年齡人口仍有約9億人,中國的人口紅利仍然存在。

寧吉喆指,數據已經很清晰地表明,2018年中國不僅人口在正增長,出生人口數量也是比較大的。至於人口增長率、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的數據不是只看一年,要長期觀察。他說,歷史上我們有過人口高峰,現在人口的結構變化也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所以,不必過度解讀。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會提前消失的質疑,寧吉喆表示,人口結構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發生變化的。我們的人口紅利仍然存在,勞動力資源近9億人,有一些波動,但這個規模仍然巨大。我國勞動參與率在世界上不算低,我們9億人當中有7億多在就業,還是有空間。

他指出,勞動力數量本身就有很大潛力,中國農民工仍然有2.88億人,是一支很龐大的隊伍。此外,公佈的人戶分離人口數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很大的,下降的原因是有1億人已在城市就業,從農民變成市民。

寧吉喆表示,現在隨著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外資企業和國內沿海企業更多到中西部投資,中西部交通和基礎設施改善和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很多就地就近進入了二三產業,這也是一個趨勢。他續指,我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每年還有800萬大學生畢業生,對產業升級和人才紅利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再加上重視人才紅利,支撐中國經濟中長期向好的因素沒有也不會改變。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